最新消息:20210816 当前crifan.com域名已被污染,为防止失联,请关注(页面右下角的)公众号

什么是“150法则”

有意义 crifan 1684浏览 0评论

什么是“150法则”

YOKO语这个是与“六度分离”相依存的一个理论。“150”法则。

神奇的150法则

最早看到150法则是在“The Tipping Point”:从欧洲发源的“赫特兄弟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民自发组织,这些组织在维持民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严格规定:每当聚居人数超过150人的规模,他们就把它变成两个,再各自发展。“把人群控制在150人以下似乎是管理人群的一个最佳和最有效的方式。”从自古至今的军队建制等管理中也时常出现150数字的影子,Robin Dunbar 认为这和人脑的进化程度有关,这显然回到了我所关注的核心领域—-学习的脑本质:在灵长类中人的大脑最大,所以可以有最大的社会关系处理能力。但是如果社会圈子的数量增加,人脑的智力负担显然要呈现级数变化。而Dunbar 提出的一个模型方程中,考虑了动物本身的大脑新皮质相对脑的比率,可以得到某种动物所拥有的活动群体的最大值。如果输入智人(现代人,Homo Sapiens)的比率,这个数值为147.8,大约为150(有点意思吧,会在SS邮件列表中与同好们做更深入探讨)。今天Malcom Glaweld在The Tipping Point中把150法则形象定义为:在一次不期而遇的聚会上,你不会感到尴尬的人数最大值。

于是自然可以联想到学校的规模,美国很多教育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超过1000人的学校在管理上的问题和校园暴力的多发性。按照150法则,我们应当建更多 150人左右的小学校,而不是上千人的大学校。至此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在美国赞助支持的一个教育项目就是Small High School(里面果真提到了150这个数字!不是巧合)。除此之外,我也赞同小班教育,最优秀的团队也需在7-12人之间,这个规律我也在寻找理论基础,目前只是一种猜想。(JIanshuo和Robert提到的上海“六人晚餐”现象也许与这个有关)

150法则自然与社会性软件的设计有很重要的关系,这时候这些基本介绍是不够用的,在真实的环境中如何采纳必须有更具体的表现。例如MSN的里面 Buddy List 确实不超过150个人,当你的联系人太多的时候,可以考虑哪些人可以暂时从上面拿掉,并不影响你和人们的平等交流,因为你本来也只能保持150人的最佳交流能力。所以MSN的列表限制对自己的社会网络管理也是一个小约束,这如同家里面不可能买更多东西堆放一样(购物狂要看看你的衣柜了。

150成为我们普遍公认的“我们可以与之保持社交关系的人数的最大值。”无论你曾经认识多少人,或者通过一种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多少人建立了弱链接,那些强链接仍然在此次此刻符合150法则。这也符合“二八”法则,即80%的社会活动可能被150个强链接所占有。

社会性软件可以做什么呢?它不只是帮助我们扩大容量,更多的是如何管理和储存我们的关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及时帮助更容易设计我们的实践活动,或者协作解决一些必要的问题。这与学习的互联法则是一致的。

转载请注明:在路上 » 什么是“150法则”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79 queries in 0.161 seconds, using 22.21MB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