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20210816 当前crifan.com域名已被污染,为防止失联,请关注(页面右下角的)公众号

[一种声音]鸦片战争不是中英政府之间冲突

值得看的东东 crifan 1740浏览 0评论

[一种声音]鸦片战争不是中英政府之间冲突

[导语]:也许在未来中国历史学眼中,Google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东印度公司”。

中国的历史教科书通常将鸦片战争情感化的描绘为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情压迫与侮辱,然而很少剖析这场开启中国近代史的战争的真实面目,或者便是对其真实面目一笔带过。

事实上,参与这场战争的共有三方势力:中国,英属东印度公司,与英国政府。可能有人不禁要问,英属东印度公司与英政府难道不是在“一条船”上的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贯穿整场战争,英国政府不但与英属东印度公司利益不一致,反而有着巨大的分歧与殊死较量,而这也是中国历史书中很少被人提及的。

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19世纪初叶的英属东印度公司,在开拓其鸦片贸易之前主要依靠与英帝国其它殖民地之间的传统贸易来聚敛财富,如香料与茶叶贸易。这也就允许了伦敦政府在管理各个殖民地之间贸易的同时,充当大英帝国的“大脑”,发挥中央政府的权威。然而当东印度公司在中国成功的拓展了鸦片市场后,该公司便同时控制了当时世界最大的鸦片生产地(英属印度)与世界最大的鸦片市场(中国)。逐渐,东印度公司在其势力范围内打造起了一套利润惊人,并可独立运作的贸易体系。

东印度公司羽翼日渐丰满,乃至该公司的高层人员无论是在财力,还是在实际影响力上都可以与伦敦方面分庭抗礼。而伦敦方面的部分人士也开始担心,英属东印度公司有可能如同18世纪末期的英属北美一样,逐渐摆脱伦敦的控制。在鸦片战争之前,伦敦早已开始处心积虑的思索如何削弱东印度公司的势力,然而却长期苦于没有机会与借口。

中英共同禁烟?

虽然中英两国政府都同意禁止鸦片贸易,然而无奈中国方面的海关官员腐败,也同时由于东印度公司的商人“天高皇帝远”,导致鸦片贸易以走私的形式屡禁不绝。

1839年,清政府派出林则徐南下彻底清剿鸦片,林则徐不但罢免了一批腐败官员,也拘禁了一批英国鸦片走私犯,甚至暂时冻结了中英两国间的一切正常贸易活动。由于经济上损失惨重,英国鸦片犯在被拘禁期间绝食抗议,妄图以死逼迫中国政府归还其被剿鸦片。英国政府中国区贸易总管查理.义律 (Charles Elliot) 闻讯后立即赶到并试图说服英国鸦片犯伏法,然而英犯仰仗英属东印度公司为后台,在英女王钦点大臣的查理面前居然毫无让步之意。查理无奈下许诺,只要英犯愿意向林则徐交出鸦片,英国政府会随后对他们做出赔偿。

查理此时的态度代表了英国政府的官方姿态,也就是“丢车保帅”:放弃对东印度公司鸦片犯的庇护,而力求挽救与中国的正常贸易这一大局。可惜历史弄人,查理向鸦片商人许诺的英国政府的赔偿,却随后被英女王回绝。

理由也很简单,英国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几个走私贩的非法损失掏腰包。由于英国政府没能兑现查理之前许诺的赔偿,伦敦方面与东印度公司间的分歧瞬间拉大。虽然表面上仍然风平浪静,然而英帝国这一当时世界最大帝国的政坛内部则已经是风起云涌,剑拔弩张。

另一方面,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搞得声势浩大,乃至清庭随后下令,所有在华外商都必须签署条约,保证不参与鸦片贸易,违禁者斩。查理.义律担心这一条约的签署将威胁到其个人的仕途(作为英帝国中国区贸易大臣,英商被中国斩首会在英国内部为查理招致骂名)因此查理随后下令所有英国商人暂时撤出广东。

为了进一步避免有英商往中国走私鸦片导致被斩,查理甚至命令皇家海军封锁了整个珠江三角洲(此封锁仅为禁止英商靠岸中国,并非封锁中国方面船只) 1839年10月,一艘没有载运鸦片的英国商船‘托马斯.科特斯’号突破了查理的封锁并成功在广东卸货,该船的船长甚至斗胆与广东政府私下谈判了在虎门附近重新开辟中英贸易等一系列事件。

‘托马斯.科特斯’号的行为触怒了查理.义律。1839年11月3日,当第二艘英国商船‘皇家萨克逊’号试图突破查理设置的封锁后,查理下令皇家海军向其开火。中国海军误以为英国军舰是在向中国开火而随后回击了英国军舰。双方海军进行了短暂的交火,中国方面损失较大。

伦敦议会辩论

伦敦方面闻讯后立即开始了激辩,英国国会内部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站台的帕默斯顿阁下,同时也是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提出中国应当赔偿所有被剿鸦片,而英国应当派出军舰占领香港。然而,议会内的另一名议员,年轻的威廉姆.格拉斯通则嗅到了东印度公司在此事背后所做的手脚。为了避免东印度公司利用伦敦与北京间的战争而渔翁得利,威廉姆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反战浪潮。在媒体的造势下,英国社会对帕默斯顿试图为鸦片商贩的利益而向中国开战的意图大加抨击,最终国会以多数反对为果而拒绝出兵中国。

英属东印度公司见离间不成,不得已而单方面向中国开战。东印度公司从新加坡调来了四十四艘战舰,这一战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经过从珠江口,到上海等地的一系列战役,英属东印度公司最终大获全胜。而清政府则不得不签署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继而宣告了中国接下来一个多世纪的动荡与不安。

东印度公司的衰弱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这场战争的风风雨雨到此便告一段落了,然而对英国来讲,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击败中国容易,而击败东印度公司则难。在鸦片战争胜利后,东印度公司在英帝国内的威信一夜间陡增,大有号令天下的气势。也正是在此时此刻,维多利亚女王看到了东印度公司不可估量的实力:该公司不但有足够的军事力量可以击败像中国这样的亚洲强国,同时有能力渗透英国国会与整个英帝国的国家机器,乃至架空皇室。

由此,伦敦方面最终坚定了彻底端掉东印度公司这块巨石的决心。帝国政坛经过随后十余年的殊死角力,终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段内,以印度叛乱为名,伦敦方面电闪雷鸣般的对东印度公司盘根交错的权力网进行了大清洗,于1860年彻底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英属印度的一切行政权力,废除了该公司曾经所有不可一世的军事力量。

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60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无非是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一次又一次的单方面盘剥与劫掠。这一结论其实并没有错,然而实际发生的一切却要远远复杂的多。英属东印度公司,从最初试图利用英国政府与清庭间的战争而渔翁得利,到最后反被英国政府利用,在中国战场上冲锋陷阵,却最后丢失了一切权利而一败涂地。历史的风风雨雨,并非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可以概括,而数百年帝国历史的各种殊死角斗,也并非文字可以叙述。

更多大英帝国历史分析 http://www.talktone.co.uk/cn/?q=node/77

来源:英伦在线

链接: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6d8b4a368d9d00ff

转载请注明:在路上 » [一种声音]鸦片战争不是中英政府之间冲突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Hi,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
80 queries in 0.178 seconds, using 22.16MB memory